和氏
分布地區(qū)
河南省汝南郡,浙江省蕭山縣
歷史來源
「和」源出
和(Hé)姓源出主要有三處:1、以官職為姓。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。唐堯時,重黎原后人羲和為掌管天地四時的官。其后人以祖上職官為榮,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,遂成和氏?!锻ㄖ?middot;氏族略》載:“羲和,堯時掌時天地之字,和仲、和叔因以為氏。”2、起源于卞氏,源自春秋時期的楚國。當(dāng)時有人名卞和,是一個有名的玉工,他曾以在荊山得璞玉聞名,后來,卞的支庶子孫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,成為和姓的一支。3、由他姓改為和姓。起源于后魏?!锻ㄖ?middot;氏族略》載:“后魏有素和氏,改為和氏。”
遷徙分布
和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(jìn)入前一百大姓。和姓起源古老。傳說遠(yuǎn)古時期,帝堯時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,和叔。在農(nóng)業(yè)社會里,四季氣候是很重要的,因此“和”是一種很重要的官職,地位很高,家族也很昌盛,他們的后代遂以其官職中的“和”為姓。因此“和姓”是以官名為姓。又有一支和姓的來源是這樣的,春秋楚國人卞和發(fā)現(xiàn)了和氏璧,于是卞和的后人都以此為榮,于是都以“和” 為姓。另據(jù)魏書官氏志記載,在南北朝時期,北魏鮮卑族的貴族素和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,定居洛陽,也改姓漢姓“和”。和姓后來在代郡發(fā)展成望族,世稱代郡望。通志氏族略:羲和,堯時掌天地之官;和仲和叔,因以為氏;晉有和徂父,漢有和武;又后魏有和素氏,改為和氏,五代有和凝。
家族名人
和士開:北齊清都臨漳人,字彥通。初先世西域胡商,本姓素和氏。初選為國子學(xué)生。高湛為長廣王時,辟為行府參軍。善握槊,能彈琵琶,傾巧便僻,為湛所恩幸。湛即帝位(武成帝)遷黃門侍郎,嘗勸帝以國事付大臣而恣意作樂,武成帝大悅,納之。又與祖說武成帝禪位太子(后主),封官侍中、尚書左仆射。武平元年封淮陽王,除尚書令、錄尚書事,操縱朝政。后為瑯邪王高儼殺。
和凝:字成績,五代時鄆州須昌(今山東省東平)人。凝好修整,性樂善,常稱道后進(jìn)。凝生平好文章,文章以多為富,長于短歌艷詞,有“曲子相公”之稱,其長短名句《紅葉稿》,又名《香奩集》。詩有《宮詞》百首,詞收于《花間集》,與子合撰有《疑獄集》,有集百卷。